常言說“眼見為實”,這確實沒有錯。但一個人要想成功,“眼見為虛”才是真功夫。
“眼見為虛”不是騙人的謊言,而是顛簸不破的真理,是孔子、佛陀、老子、耶穌一再教導世人務必要掌握的真理。
孔子教導說,“巧言令色,鮮仁矣。”
佛陀教導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老子教導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耶穌教導說,“我所講的道,是人們眼睛所不能看見,耳朵所不能聽見的。”
“眼見為虛”在中國的歷史上很常見。比如劉備去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故意不見劉備,劉備不得不“三顧茅廬”,張飛因為“眼見為實”,以為諸葛亮架子大,給自己的大哥不給面子,居然想一把火燒了人家的房子。最經典的“眼見為虛”非周文王莫屬。周文王看見姜子牙釣魚,既不把魚鉤沉入水下,還不把魚鉤弄彎,而是把一根針懸在半空來釣魚。周文王就問子牙“這怎么能釣到魚呢?”姜子牙說,“愿者上鉤”。周文王聞言即刻拜姜子牙為相??山友肋€不買帳,非要周文望親自給自己駕車不可。在常人眼里,這姜子牙不是傻子就是瘋子,成心找死??墒?,周文王何許人也?《易經》的作者,“眼見為虛”的鼻祖。他聽聞此言,不但沒有怒氣,反而更加欽佩姜子牙才華,負車808步。此典故遂成千古佳話,也體現了“眼見為虛”的最高境界。
“眼見為虛”,也是東西方哲學家研究的核心課題。
我們知道,哲學家研究的核心問題是“世界是什么?”或者“世界的本質是什么?”“人是什么?”或者“人的本質是什么?”諸如此類的問題。這些問題對于抱著“眼見為實”觀點的人來說,簡直是大笑話。世界不就是太陽、月亮、大地、河流嗎?人不就是能吃能睡的動物嗎?這些時空見慣的常理,還用問嗎?
但是,對于抱有“眼見為虛”的哲學家、宗教家來說,問題可沒有這么容易回答。他們有些人終其一生都在思索,甚至放棄了榮華富貴,比如佛陀;甚至放棄了生命,如耶穌;或者隱居山野窮思竭慮,如老子;或者到處游說如喪家犬,如孔子。
對于“眼見為虛”,中國人有著超乎所有民族的洞察力。早在2500年前,姜子牙的徒孫——軍事家孫武(姜子牙封地為齊國,孫武為齊國人,作者注。)就以“眼見為虛”為理論依據,提出了“兵者,詭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視之不用”的觀點,成就了馳名中外的《孫子兵法》,至今位列世界10大軍事名著之首。中國還有個《三十六計》,則把“眼見為虛”演繹成36種可以應用于實際工作和生活的計謀,流傳了2000多年,以至于到了19世紀發展出了“厚黑學。”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是對“眼見為虛”的真理性的最好印證。所有人都看著經濟一片繁榮,可表面的繁榮卻是孕育危機的溫床。眼見為實者慘遭重挫。
“眼見為虛”對企業管理專家、管理咨詢顧問有著重要的意義,甚至應被他們奉為咨詢工作第一信條。想想道理也很簡單。如果眼見為實了,企業經營者天天都在企業里呆著,豈不比管理專家、管理咨詢顧問更了解企業?那還要專家、顧問干什么?
擁有“眼見為虛”功夫的咨詢顧問,在咨詢時往往能把握企業文化的內核和企業個性,知道企業真正的、潛在的需要是什么?盡管他們也和一般的咨詢顧問一樣按照程序進行著訪談,編寫著文本,但因為把握了企業文化內核和個性,每次提交的文本、方案都是一篇藝術作品,隱藏在文字、圖表之下的,是思想,是藝術眼光,是高深的管理功夫,所以文本、方案常出乎企業人員的想象,獲得不斷的贊嘆。這就如姜子牙一樣,魚竿還是那個魚竿,魚鉤還是那個魚鉤,話還是那句不怎么好聽的“愿者上鉤”,但這一下子把自己高超的智慧展現給了道行高深而有求賢若渴的文王面前,一秒之間,完成了“從漁夫到丞相”的飛躍。
可見,咨詢要成功,非得用“眼見為虛”來武裝自己的眼睛,讓眼睛具有透視功能,穿透表象看到本質不可。